九个月的时间,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一瞬,但对于这颗星球而言,却是经历了堪称沧海桑田的剧变。
从近地轨道向下俯瞰,星球的地貌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。
曾经绵绵不断的古老山脉,在大规模地质重塑工程下被抹平大半,取而代之的是如同金属森林般的模块化工业集群。
天空中,不时可见可以见到成股的灰黑色动态云墙呼啸而过。
这并非什么自然气象,而是数量说到无可计数的的亚毫米级工程机械虫群在执行资源采集、环境改造或运输任务时形成的。
与此同时,星球赤道上空,一座接天连地的轨道升降系统正在高速建设中。
其高强度碳纳米管复合缆绳已经初步成型,连接着地表机座和位于星球静止轨道的平衡配重站。
相信要不了多久就可以完成全系统贯通,然后进行荷载测试,到时候就可以正式投入运行。
而星球外轨道空间三四十艘,星火级深空运输舰如同忙碌的工蜂,频繁穿梭于地月轨道之间。
这是科尔特意设计出来的运载飞船,外形类似圆柱,抛弃了所有武器设备,专注于运输。
在这些庞大机械的运输下,月球原本荒芜的地球表面,一座超巨型模块化工业基地,已经彻底竣工。
整体采用高强度轻量化合金框架和蜂窝状自支撑结构,占地面积超过5平方公里。
可惜,太空电梯尚未完全建成,物资运输困难。
需要先在地面将所需要的材料设施发送到近地轨道,然后再由运输飞船运载至月球。
不然,月球的开发工作起码能翻个五倍以上。
对于月球这么一个宝地,科尔可不会忘记。
且不说月球表层土壤中蕴含相对丰富的氘氚同位素,可以通过原位资源利用技术直接提取,为反应堆提供充足的燃料。
就说氦-3,也是一种极为优秀的燃料。
相较于传统的氘氚反应,氦-3氘混合所产生的聚变反应能产生更少的高能中子,能量转换率更高,反应堆材料活化问题也会得到减少。
完全是一种更清洁、更高效的聚变能量。
同时,氦-3和氦-4进行混合,在特定条件下,还可以产生逼近绝对零度的极低温稀释制冷效应。
这种特性用在超导体材料的临界温度维持,和维持量子计算机的低温环境都至关重要。
而这只是这颗星球的发展,在这九个月中,科尔自身也实现了质的飞跃。
其中最核心的就是,科研团队成功研发并部署了拓扑量子神经网络计算,同时人矿精炼计划也完成收尾。
每个人都会根据认知能力、专业技能、情绪稳定、和生理耐受等多方面进行划分。
彻底实现社会功能冗余最小化、资源分配最优化。
有趣的是,在进行人口筛查的时候,科尔意外发现了大量成为反抗军效力的科研人员。
这些人在反抗军被消灭后担心受到清算,而躲了起来。
结果没想到,在人口大筛选中全部被挖掘出来。
经过这一个小小的意外,科尔现在所拥有的科研人员已经高达121万人。
数量之所以如此稀少,完全是审核要求高。
科尔要的可不是那些滥竽充数的废物,想要被选中,必须经过严格的背景审查和能力复审。
不然以旧世界每年600多万名硕士和50多万名博士的毕业率怎么可能这么少人。
在这批顶尖科研力量的通力协作下,科尔掌握的科技树被彻底完善,并开始飞速攀升。
科尔很清楚自己的优缺点。
如果说,过去他依靠的是近乎无限的智能机械军团,和自身恐怖的逻辑推演能力横扫世界。
那么他现在手上的王牌就是就是完整的科学体系,以及整合后的人类集体智慧。
科技的发展,不能只依靠单一优势就能实现。
需要基础理论突破、工程技术实现、以及源源不断的创新思维。
三者并驾齐驱,才能够走得更远。
而现在科尔也终于到了回归的时候了。
环湖枢纽城,中央信号塔,冰冷的量子钟精准地跳动着。
随着回归的到来,科尔的主意识如同潮水般,从覆盖全球的庞大信息网络中剥离、压缩。
早已等候多时的纳米机械虫群开始不断蠕动,构成他的身躯。
虽然每一次出行,科尔都喜欢用纳米虫作为代行体,但其主意识其实一直栖身在拓扑量子神经网络计算中,分出去的只是一缕意识或是一道数据。
像这样完全栖身在纳米虫构成的代形体,并将拓扑量子神经网络计算收入随身空间和外界彻底隔绝,还是首次!
虽然他生产的纳米虫已经达到了当前技术的理论极限,每一只纳米虫都可以将其当作是微型处理核心,但骤降的算力依旧让科尔有些不适。
好在这种不适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。
“停留时间已归零。”
“恭喜宿主获得3000本源点。”
“本源点充足,请问是否锚定该世界?”
“立刻进行锚定!”
连思考的时间都不需要有,科尔立即作出决定。
“锚定成功,扣除3000本源点!”
“请问是否调整锚定世界时间比?”
“系统,改变这个世界的时间比需要多少?”
科尔迅速问出了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。
“每100本源点可以提升一倍时间比持续一年!”
“100点提升一倍,我现在有500点可以提升5倍,持续一年的时间,看起来还不错,就是不知道这个世界和主世界的基础时间比例是多少?”
不到一纳秒,科尔便迅速做出决定,将剩余的本源点全部使用,把时间比提升5倍。
“时间比已修改!”
“回归倒计时:5、4、3、2、1”
就在科尔的身影彻底消散,塔内预置的时空跃迁观察阵列被自动激活。
数十台设备同时开机超导线圈瞬间冷却至临界温度,试图捕捉空间结构的任何细微变化。
同时遍布塔内的量子真空涨落,监测网也在全力侦查真空零点能的异常波动。
所有设备全都运行到极限,指示灯疯狂闪烁,甚至就连冷却系统都发出不堪重负的嗡鸣。
但一分钟后,却无法检测到任何有用的数据。
没有引力波扰动!
没有量子真空涨落!
没有信息熵流变!
片刻后,所有设备进入关机状态并启动自毁模式,同时将刚才的数据全部封存,不允许任何人查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