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
益州蜀郡成都,昔日的益州牧府
汉中王刘备从睡梦中苏醒,挥挥手驱散想要上前的宦官。
又发了会呆,刘备才抹了抹眼角向外面吩咐道:“去唤军师来!”
“唯!”廊外应了一声,脚步声远去。
刘备来到铜镜前,望着自己面容,几乎不敢想象短短一年的时间自己竟苍老至此。
“二弟……”
“孝直……”
“汉升……”
“陛、陛下……”
嘴里喃喃着,铜镜里的人影眼眶又红了。
二弟关羽败亡后,刘备就开始筹备伐吴,可谁曾想,这一年间会发生如此多的事。
伐吴,自然不是一句话的事。
船大难掉头,如今刘备集团势力大了,备战速度快不了。
好不容易准备的差不多了,却传来孟达叛变、东三郡丢失的消息。
消息传回来后,本就病重的尚书令法正病情加重,没几日就撒手人寰。
倚重的谋主关键时候病故,刘备大哭数日。
可不等刘备缓和过来,另一位倚重的大将:后将军黄忠也因病去世。
“难道天不佑我呼?”
面对接连的打击,刘备不禁发出悲呼。
当时,刘备又想起二弟关羽败亡后,他坚持要伐吴,却被群臣劝阻。
“难道……孤真的不该为二弟血仇吗?”
“如若不然,为何会被接连不断的事务打断东征!”
刘备消沉了一段时日才重新振作。
“不,孤戎马一生,从无到有,可不是任信天命之人。”
正当刘备重新奋起,打算接着筹备伐吴之时。
前几日曹丕篡汉的消息传来,刘备犹闻晴天霹雳,自此一病不起。
“四百年大汉……先帝……”
回想这一年,刘备仍旧觉得不真实,不禁悲从心来……
“大王,军师到了!”
好在宦官在门外的呼声,让刘备止住了哭意,“嗯”了一声。
刘备大病初愈,就在寝宫接见了诸葛亮。
却见头戴纶巾、身披鹤氅,飘飘然如神仙之姿的中年文士步入寝宫。
刘备心底瞬时间就恢复了些许力气:“孔明!!”
诸葛亮已年逾四旬出头,却依旧体态笔直、精神奕奕:“大王!”
见宦官离去,刘备立刻不再掩饰自己的情绪,哭道:“孔明,孤还能重振汉室么?”
诸葛亮被情绪感染,亦是面露悲色:“大王何出此言,曹魏得位不正,唯有大王方能兴复汉室!”
兴、复?
诸葛亮的用词就非常考究,刘备听了心情激荡:“可……陛下……”
刘备止住话语。
但诸葛亮已然心领神会,眼泪滑落:“陛下……已崩!”
“陛下!”
刘备的情绪彻底宣泄了出来,面北跪地而泣!
这就是君臣之间的默契!
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,但汉献帝被废为山阳公,刘备知道汉献帝没死,诸葛亮也知道。
可这正是曹丕的狡猾之处。
无论得位正不正,曹丕搞了一出禅让,起码于礼相合。
这样一来,刘备的汉中王就变得名不正言不顺。
未来还怎么伐魏?
叛逆么?
而刘备多日来的困扰,就需要一个默契的臣子来解开。
诸葛亮,正是这个可以随时跟刘备保持相同频率的男人!
待情绪平复,君臣两人没有再谈论这个话题。
这种事自然不用刘备出马,但相信用不了多久,益州境内就会盛传汉献帝已崩的消息。
到时候,自然会有群臣上奏……
就如去岁刘备称汉中王时一般!
“孔明!”
刘备整理情绪说起了另外一件事:“你那外甥有消息了吗?”
汉中王刘备得到的情报,就要比魏延得到的情报更详细,已然知道了蒯澈刺杀孟达的事。
诸葛亮擦掉眼角的泪水,脸上重新变得波澜不惊:“多谢大王关怀,阿澈还没消息。”
刘备宽慰道:“没消息就是好事,说明贤侄没有被魏军抓住!”
说到这,刘备感慨道:“当日孤也没想到孔明的大姐、姐夫会死于乱军之中,一直心怀愧疚。”
诸葛亮微微躬身:“各为其主,亮那大姐夫坚决为曹魏守城阻挡我王之师,属实咎由自取!”
唉……
君臣二人不约而同的暗叹一声。
刘备当然知道诸葛亮这话言不由衷,但那件事的确也是不可控的。
乱世!!
就是如此!
诸葛亮轻咳一声,“况且那孟达已经俯首,大姐之子亦从曹魏脱身,亮如今满心欢喜,静待阿澈归来!”
刘备赞道:“孔明的外甥了不起啊,不仅亲报血仇,还替我大汉除去逆贼,等贤侄回归,孤要好好赏他。”
诸葛亮谢过,却是话锋一转:“阿澈年幼,还是跟亮学习几年再……”
“诶~!”刘备摆摆手:“孔明第一次出山助孤的时候,不也才26岁吗?”
诸葛亮:“……”
他其实不想让阿澈早早进入上位者的视线,孟达虽然是反叛后被杀,但其本属于东州派的领军人物之一。
诸葛亮担心那些东州派会迁怒于阿澈。
或是因为他本人而受到政敌的攻讦。
所以才希望把那一直生活于北方的外甥带在身边。
刘备见诸葛亮不语,定了定哑然笑道:“罢了,是孤心急了,却忽略了贤侄久在北方对益州还相当陌生。”
诸葛亮躬身行礼:“蒙大王厚爱!”
刘备起身道:“贤侄之才,孤甚爱之,隐于仇敌眼皮子底下而谋划成功,有勇有谋,
好、好啊,我大汉又得一贤才,孔明!”
刘备目光炯炯:“何止是你,孤亦迫不及待见到贤侄了,孤已经写信令翼德派人接应,
从西城郡刺杀孟达后,贤侄应该会经由巴西郡入益州吧!”
诸葛亮斟酌道:“亮亦派人接应,应该……是吧!”
其实诸葛亮派出了两拨人,汉中郡方向也派了人接应。
因为从得到的情报分析,诸葛亮认为他那聪明的外甥有可能会绕道以摆脱曹魏追兵。
不过诸葛亮没必要当着刘备的面说出来。
“封儿……”
说起蒯澈,刘备又把话题转到了同行的刘封身上。
啪!
刘备将一封信丢在桌案上。
诸葛亮目光随之看去,就见其上书写《辞先主表》。
“孽子!”
刘备怒骂道:“孟达逆贼固然令孤失望,可若不是那孽子不识大体欺辱孟达,事情又何至于此!”
诸葛亮看过孟达的‘辞职信’。
写的是花团锦簇,不过却是处处在为他自己开脱。
嗯,明明反叛,却还想让世人认为他是有苦衷的。
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,诸葛亮对孟达这种行为深感不屑。
不过大王骂起刘封,诸葛亮就选择了沉默。
大王对自己‘儿子’的态度目前还不明。
况且君王家的家事除非大王认真问计,外臣本不该随意参合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