陆余安同扶苏的震惊不同,他震惊的是祖父竟然答应了他这个荒唐的要求。要知道,他孙儿反的可是他忠心的陛下。
扶苏则是不可思议的看着自己的父皇,怀疑自己幻听了。
他听到了什么,他的父皇竟然同意自己的孙儿要造他的反?这么违背伦理纲常之事?父皇他,竟然同意了?
“父······”他刚想接着劝,却不料嬴政直接打断他:“不过你外出买卖的时候,带上大伯。”
“祖父到时候也会给你一批可用的人马。”
扶苏:“??????”
陆余安:“!!!!!!”
望了一眼自己大伯,虽然心中十分疑惑,为何祖父让大伯跟着自己外出做买卖,可也只是问了一句:“祖父,大伯不用上朝吗?他有时间,与孙儿外出做买卖吗?”
“无妨,他只是扶苏公子的伴读。”嬴政用云淡风轻的口吻道。
扶苏:“??????”
他觉得父皇一定是气昏头了,竟然让他跟着自己侄儿做买卖。他可是,最反感那些商人的。
想到这,他不禁反问:“父亲,我们不应该是询问余安,到底是谁对皇位虎视眈眈?”
他发现,余安一直在说三年后发生的事。可没有说,到底是谁虎视眈眈。
嬴政也注意到扶苏说的这个事,不过他还是瞥了他一眼:“怎么?你以为我不知道?”
随后,望向余安:“你大伯跟着你出去做买卖这件事就这么定了,接着说吧,是陛下哪个公子对皇位虎视眈眈。”
在听完三年后发生的事后,他想了想其他的孩子,几乎没有想到有谁在他面前表现出对皇位虎视眈眈。
可余安,不仅被神仙治愈,甚至能知道他东巡的路线经过沙丘。若让他完全不信,那几乎是不可能。
扶苏微微一怔,不明白自己父皇为何如此坚持。可眼下并不是讨论这个的时候,扭头看向余安:“是啊,余安,究竟是何人,在陛下驾崩于东巡,暴毙于沙丘之时,修改诏书,逼死兄长继承皇位这种大逆不道之事?”
嬴政:“??????”
陆余安看了看自己祖父,又看了看自己大伯,压下心中的疑惑道:“祖父、大伯,那对皇位虎视眈眈的公子是胡亥公子。”
嬴政:“!!!!!!”
扶苏:“!!!!!!”
两人眼中皆是震惊,他们父子二人同时想到的可能是高。毕竟他是诸多公子中,除了扶苏公子以外能处理政事的。
可是如果说是顽劣不堪的胡亥,那几乎不可能。诸多儿子之中,唯有他年纪最小,不懂政事。
这样的人,会做出在自己父皇驾崩后,修改诏书骗杀自己兄长的大逆不道之事?
“不可能,十八他······”立刻否认的是扶苏,可想到了什么改口道:“十八公子他虽然顽劣,可他不通政事,怎会做出在陛下驾崩后,修改传位诏书,逼死自己兄长这等大逆不道的事?”
扶苏满脸都是不敢相信,那个在他被贬去上郡时,还会来送他的十八弟,会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?
他虽然顽劣,但是不通政事啊。他抢夺皇位,为的是什么?
嬴政眼中闪过一抹震惊,脑海里闪过往日胡亥的样子。往昔他在自己膝下,每每被扶苏伤透,胡亥总能在旁边开导,让他开心。
难道,他真在顽劣不堪的外表下包藏祸心,逼死自己兄长意图谋反吗?
见自己大伯如此大的反应,陆余安面上皆是不解:“大伯,不通政事为何做不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?”
“还是说,只有通晓政事才能谋取皇位?”
他没有想到,自己大伯会如此相信胡亥。不过也是,毕竟史书上也是写赵高和李斯修改诏书,扶持胡亥公子上位后,胡亥才在历史中出现名字。
至于他做出这等大逆不道之事之情,史书并没有记载他是怎样的人,与扶苏公子关系如何。只是记载,秦始皇分外宠爱这位胡亥公子。
想来这个时候,胡亥给人的感觉只是顽劣不爱读书认字,并没有展露出对皇位虎视眈眈的感觉。
接连两个问题,让扶苏哑口无言。
就连嬴政,也无法反驳余安的话:“那胡亥,不通政事,为何要做出逼死兄长,修改诏书,谋取皇位这等大逆不道之事呢?”
既然不懂政事,那么谋取皇位图的是什么?
陆余安被问的哑口无言,想了一下道:“这个孙儿并不清楚,孙儿只知道,三年后陛下驾崩于东巡,暴毙于沙丘之际。”
“有两个大臣暗中勾结起来修改了让扶苏公子即位的诏书,并且一同扶持胡亥公子上位。”
“胡亥公子是个无能之人,他在位三年,民不聊生,天下多起反事。至于他为何对皇位虎视眈眈,神仙并没有告知孙儿。”
听到两位大臣暗中勾结,嬴政眼中闪过一抹杀气。
他就知道,就算胡亥真的对皇位虎视眈眈。可是就凭借他一人之力,又怎么可能谋取得了皇位呢!
这时,扶苏听出了奇怪之处:“余安,你既然说是神仙治愈了你的痴症,你才能如此清醒。那么,神仙没有告诉你,你的身份?”
既然是神仙授予他神奇之物的制作方法,让他带着神奇之物救万民于水火,那为何不告诉他,他是陛下的孙子?
陆余安微微一怔,以为自己大伯说的是,他知不知道自己祖父是什么官职:“神仙并没有告诉孙儿祖父是何人,只说了一句,祖父有难,三年后天下有难之时,要孙儿带着神奇之物制作之法,救祖父救万民于水火之中。”
一番话宛如冬日暖光般照进了嬴政的心。
他认为一定是神仙被他的功绩打动了,所以才治愈了余安。至于为何不告诉余安,他的真实身份。
想来,怕是吓到余安。毕竟在这之前,他只是一个患有痴症的孩子。清醒后,还是见到黄金就乐得云里雾里的孩子。
要是告知了,只怕会把他吓得不敢做谋反之事了。